今天来讲一讲关于传统文化"利是"。普通话中我不清楚有没有这个词,但我们这各种办事中"利是"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!结婚、生子、寿宴、升学、丧事等等...其中以丧事利是文化最为严重。
什么叫利是?利是就是类似国外的给小费。这些给主家办事的师傅会想尽办法争(讨)利是。在我们小的时候上个世纪末,师傅争利是一般也就十几二十块,争不到也就算了。有些主家老板大方、有些确实经济状况不如意,所以一切也还算正常。毕竟上世纪末每家每户的经济状况不用说大家也都清楚。
转眼现在已是二十一世纪的二十年代中期了,利是也是在最近几年开始变得跟过去毫不一样。昨天我参加一场丧事:首先是厨师争利是,然后打鼓的师傅、表演乐队的师傅、哭丧戏师傅、道士师傅等等(还有一些我就不一一罗列)他们对利是有一个固定额度,必须要达到才罢休。比如外侄必须要付200的利是钱就一分不能少,让你跪在灵前,拿着话筒一边给亡人讲述他的后人要知道孝道,一边给跪着的人说这是上千年的利是文化传统莫怪,该给的利是早点给了可以早点起身——有那么点道德绑架的意思!
这个争利是是每个师傅轮着来,一个一个地争。他们拿着喇叭很大的声音,基本上附近的住户都能听到。有些师傅还会讨几次:比如道士入场要利是、中途要利是、结束要利是、准备起灵要利是。可以说主家、参与丧事的儿子、女婿、舅侄、姨侄、外侄都要拿出一大笔钱来支付各种利是钱。这里的所有利是钱不仅仅是针对主家,而是包括主家在内的所有亲人。丧事所需参与的师傅众多,导致利是钱支出格外多。可以说上礼本的礼金伍佰元,而利是钱需要准备1000来块,而且还要准备礼炮烟花花圈等等。这些师傅将‘支付利是金额’与‘孝心程度’直接挂钩——付得越多,孝心越重!!你要是能在他争利是时要50元,你大方给了100,他立马把你说出花来,捧上天,各种好听的词汇一个接一个吐出来。
这种利是文化也就导致本地很多人好好的其它行业不做,都跑来做这种丧事活动。一场丧事他们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——纵使一分钱利是都没有,主家接他们时也是支付了丰厚报酬的。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是2009年左右,我外公去世:道士把灵柩拦停在半路,让所有孝子孝孙当街下跪争利是,必须要达到他满意的利是才让孝子们起身。
以前争利是可以看作是为活动现场增加热闹气氛,而现在已经变成勒索的戏码,千年传统就只剩下了道德绑架的刺耳喇叭声。
评论 (评论须知)
我们这里都是提前谈妥多少钱,没有利是。
我们也会提前谈好,但是仅仅是提前,该付的一分都不能少。只是少了一个他争的环节。
各地风俗不一,我们这边也有些戏码,但不会太强取,一般事前都谈好了价,中间随意给点。
我们这大部分也有谈好的。但是也有抵赖的,比如你和他谈好了,后面他说这只是一半法事的,还有一半法事需要利是钱。即使是谈好只是提前把利是钱支付了,他并不会少要利是钱。